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新闻动态 > 正文

【重温“3.18”讲话】学习贯彻“八个相统一” 讲好讲活“纲要”思政课

日期:2024-03-14 点击数: 来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提出,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相统一”。这不仅切中思政课教学的要点,而且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学科维度、价值维度、方法维度分析,“纲要”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

一、学科维度: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纲要”课程是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并涉及了“中共党史党建”“中国近现代史”等其他支撑学科。完备的学科理论体系,规定了“纲要”课程是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科学阐释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历史进程及内在规律,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是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内在要求。

“纲要”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就是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要求“纲要”教学要直面各种错误思潮,比如捏造史实诋毁革命烈士、歪曲历史否定社会主义、虚化价值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发挥“纲要”课的思想阵地作用,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是坚持建设性和批评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过去人类的实践活动。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利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研究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活动,把握历史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是“纲要”课的本质要求。教学改革创新中恪守这一基本要求,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鲜明表现。

二、价值维度: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

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纲要”课程包含了中国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有中华民族遭受列强侵略的苦难故事,也有中国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血泪故事,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奋斗故事。在教学改革创新中,选择重要史实、学生感兴趣的史实,讲清楚讲明白历史故事,使得学生在充分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历史过程中,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纲要”教学创新还有做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八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历史,是利用唯物史观去分析,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是隐性教育的体现。但“纲要”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共产主义信仰、共产党人的精神、社会主义道路,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和本质,要理直气壮讲好讲活这段历史,这是显性教育的体现。

三、方法维度: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纲要”课程教学,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因为“纲要”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用唯物史观去看待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但是,通常情况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小组研修、讨论、辩论、情景展示等各类活动课堂上,尽管学生们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甚至缺乏历史学分析方法,因而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评价立场,甚至史料都存在问题,容易掉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因而,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

“纲要”课堂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理论的抽象性,很大程度上导致理论本身的枯燥性。本科学生在中学阶段普遍没有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上进行理论的灌输,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社会历史规律的总结,它反映在鲜活的历史事实中。因此,“纲要”课堂教学,通过问题链式教学,引导学生不断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探求历史事实背后的本质,从而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

“纲要”课程教学,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纲要”课的统一性体现为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但在统一要求基础上,教学创新要注重多样性。这种多样性首先体现在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要求不同的教学设计。文科背景的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知识基础或一些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基础,针对他们的教学设计应更侧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与启发。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历史知识基础欠缺,尤其是理论知识不足;那么,这类教学设计则要注重兼顾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相统一。其次,多样性体现在教学技术和教学实践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电子技术应用比较熟练,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比如用“声、光、电”再现历史场景,参与沉浸式教学,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以及虚拟技术上的思政课。

总之,“八个相统一”是对学校思政课建设经验和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是指导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思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必须学习贯彻“八个相统一”,才能讲好讲活“纲要”课。

(作者:徐雪强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上一篇:【重温“3.18”讲话】多维联动大思政 守正创新育新人

下一篇:【思政课引领成长】述往思来 向史而新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