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教育 > 工作动态 > 正文

【重温“3.18”讲话】善用“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

日期:2024-03-15 点击数: 来源:

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将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方案》从总体要求、改革创新主渠道、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格局、加强组织两道七个方面,对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拓展了新的育人格局。值此纪念“3.18”五周年之际,为了贯彻落实《方案》、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本人从领悟“大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上谈几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深刻把握“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善用“大思政课”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生命,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真理,其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科学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构思等,对建设“大思政课”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大思政课”建设只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全面指向多维的社会实践渠道,让思政课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细枝末节,才能够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此外,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必然是一种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能够得以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而“发展”作为一种非常典型的人类“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正是建设“大思政课”的根本立足点,契合了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和人类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

善用“大思政课”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论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办好思政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创新方法论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凝练了“八个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其中,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述。此后,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思想要求为基础,针对“大思政课”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阵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如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仅依靠传统思政小课的教学模式,更要开发、利用协同化的“大思政”师资、素材、平台和机制,完成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论要求。

善用“大思政课”始终遵循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价值导向,以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价值目标。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要求,通过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鼓励青年融入社会发展、感知时代脉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科学正确的理论、积极向上的风尚迎接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树立远大抱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善用“大思政课”的实践指向

树立广阔的“大思政课”视野。善用“大思政课”,要树立“古、今、中、外”的宏伟视野。既要放眼未来,又要聚焦于当下;既要立足于中国实际,又要顺应世界趋势,使青年们在洞鉴古今、学贯中西中成长成才。首先,善用“大思政课”必须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思政课”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善用“大思政课”不仅要与当下中国发展的时代境遇相契合,解决好青年的“时代”之问,还要用好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回答好青年的“历史”之问。其次,善用“大思政课”要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培养青年的国际胸襟。以大视野建设“大思政课”,既要在展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坚定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还要引导青年人准确把握在促进世界发展中彰显出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树立青年人的全球视野和为人类发展而努力的奉献意识。

打造精良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善用“大思政课”,关键在打造一支善于开展“大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在新的发展征程上,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其一,要不断提高“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政治素养,尤其是坚定对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信心,使其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其二,要不断提升“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理论素养,理解好、诠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讲深、讲透、讲活马克思主义“行”的内在逻辑,用夯实的理论功底解答困惑青年人的“真问题”。其三,要不断加强“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的资源整合能力,识别并甄别存在于社会大课堂中具有教育功能的“大思政”素材,挖掘日常社会生活中既朴素而深刻的教育资源,引导青年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转化过程,实现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功能。

整合多元化的“大思政课”资源。善用“大思政课”,要在“用”上下功夫。一方面,要持续整合“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主体资源,逐步激活、调动起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多方有效的教育力量,搭建好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育人的联结桥梁,形成“大思政课”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协同一体、凝聚合力的力量格局,为持续推进“大思政课”提供全方位的主体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整合具有“大思政课”育人功效的内容资源。社会大课堂中蕴藏着鲜活的育人素材、生动的热点案例,对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具有显性或隐性的促进效用。“大思政课”要善用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资源,讲好身边故事,用社会生活的温度传递时代能量。

搭建长效化的“大思政课”平台。善用“大思政课”,要持续推进“大思政课”现实平台与虚拟平台的共建共享。依照《方案》精神指示,教育部等八部门已联合设立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为开发现场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奠定了现实基础。实践教学基地的批设将大力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平台。此外,善用“大思政课”,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构建多主体开发、多渠道协同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一方面,可以加强思政课教学多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以其较强的感染性和体验性更加贴合青年的性格特性和喜好特征,在实现“大思政课”教育实效性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作者:王珏  bat365在线平台官方网站)

上一篇:【思政课引领成长】学好思政课,不负新时代

下一篇:【重温“3.18”讲话】书生报国成何计:以新时代思政课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关闭

Baidu
sogou